人氣差不光是小編的問題,你知道FB演算法大改革了嗎?

人氣直直落,是所有社群經營者的噩夢。演藝圈流傳著一句話「壞新聞還比沒新聞好」。儘管藝人的生態不適用於所有社群,但某種程度也反應了行銷人的驚恐。而FB這兩年來不斷更改演算法。造成FB觸及率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小編如何應對這一波的變化呢?立達SEO以下跟大家分享。
FB觸及率下降,跟演算法的變化有著根本性的關係。
有一定經驗的小編,應該都知道每一篇的PO文都在跟其他貼文競賽,衡量的項目隨著更新越來越多,不過大方向不脫幾個演算重點:
1. Story bumping-貼文會「推擠」,簡單來說用戶沒登入時間的貼文還是不斷累積,FB會在用戶上線時重新推上去讓用戶看到。
2. Last Actor-FB會統計用戶下線前的50個互動,這些人事物會被加重計算。
3. Chronological by Actor-互動高的用戶、粉絲團、品牌會被記錄下來,並被加重計算。
不過,就算FB再怎麼計算,FB資訊就是呈現爆炸狀態,就算用了任何演算法都會有沒有接收到的資訊。雪上加霜的是,FB調低了粉絲團的觸及比重。本來一篇或許有40%的人數可以觸及到(這還是高估),更新後可能只剩10%~20%甚至更少用戶可以接觸。換言之,FB觸及率下降這種系統結構根本性的減少觸及,就不是小編強不強的問題了。

逆境求生,觸及降低後的小編求生守則

如何應對呢?小編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看:
1.買廣告-合法作法,也是FB最希望社群經營者希望的做法。事實上,目前很多的社群都轉而用這種方式曝光。壞消息是…很多小編買了廣告效果還是不好。
2.更有趣的內容-有時候「有趣」會被定義成「更有煽動性」,所以部分媒體選擇用「更多的腥羶色」、「更聳動」的內容。反之走優質內容行銷的粉絲團會面臨觸及降低的危機。不過不想買廣告的情況下,也只能從內容著手。
3.轉換平台-並不是太聰明的做法,像是有人跳到YOUTUBE經營,但拍影片也是一種專業,就算會拍,每天有那麼多素材也是一個問題。此外,FB買下IG,所以就算FB用戶減少,但整體而言不會跳脫FB、IG兩大平台。台灣用戶對TWITTER並不狂熱,品牌主也不敢貿然進軍。當然,如果本來就想深耕者倒是建議從現在開始就慢慢學習其他平台的生態。
在FB觸及率下探的現今,躺著經營的時代已然遠去,小編要嘛一項能力專精到不行、不然就是擁有十八般武藝。但不論是哪一種,只要能幫助品牌曝光、幫助公司獲利,那就是好方法。
大家準備好在這一波艱困的行銷戰中殺出重圍了嗎?